按钮,无论是在 Web 还是 App 上都被广泛地使用,而很少有设计师会注意到按钮当中的细节,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使得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阻碍,无法顺利达成目的。
在许多优秀的产品中,关于按钮的设计已经有了一套相应的规范去执行。作为设计师,应该总结这些规范,并产出一套适用于自家产品的设计规则。这也是我写「按钮规范」系列文章的目的。
今天主要先与各位聊聊「取消按钮」的设计思路。
关于「取消」,大多数人对其理解还停留在 PC 端,认为「取消」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停止操作上的流程。但时至今日,「取消按钮」的设计已经有许多解法与思路,如果不仔细研究与分析,可能会忽略一些用户行为上的细节。
所以我们从下面三个大点来聊聊「取消按钮」的设计:
按钮中的「召唤行为」(理清按钮设计的概念)
其背后的控制权(关于按钮的权重信息)
「取消按钮」的正确解法(重点)
通常,我们在产品中会为了达成某种指标,需要在界面上引导用户去完成我们希望其完成的操作。且这类操作是可以达成某种目的的,我们把这类操作称为「召唤行为」,即从元素的角度引导用户完成任务。
这类「召唤行为」最常出现的,是在按钮设计的过程中。
用户如何将元素理解为按钮?就是通过对形状和颜色的控制,使该元素看起来像一个按钮。
FEVTE编注:更多平面设计理论学习请访问飞特网平面设计理论知识栏目,地址:https://www.fevte.com/plan/shejililun/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让用户点击,并且是主动让用户点击。
我们经常在各类设计中见到这样的按钮设计,或许还有更多样式,如:
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召唤用户进行点击,至于类型的选择一般根据功能界面的上下文情况进行判断。
其重要程度也是以此顺序排列:凸起 > 扁平 > 边框 > 文本。
这类设计的结果就是:无需让用户思考要点哪里,而是直接判断下一步是否进行。帮助用户简化一个思考点。
注:因为判断是否进行的操作还取决于功能本身以及文案的提示,与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跳过这块,直接聊「召唤行为」与「取消按钮」的关系。
这段内容各位只要记住:按钮的行进与回退,基本遵循「召唤行为」的思路来设计。
这个概念知道了,我们就可以对后面的内容继续进行拆解了。
接下来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挖一下「取消按钮」的设计,分析其不同地位。
a. 安全性后退
「取消」在多数情况下,意为安全性地后退,并将界面恢复到原有的内容上,不对界面与功能本身造成破坏,防止对系统进行不必要地更改的「安全措施」。
所以正常来说,「取消按钮」不是「召唤行为」。以至于通常在设计上会被弱化,以表示该按钮在功能的流程中,不是主要的,且是提供给用户作为回退余地的操作。
如:
在这张图里,「登录」是「召唤行为」,所以突出显示。根据风格定义,用了扁平按钮。而取消在这个场景里属于「安全性后退」的操作,于是将其弱化。
这是多数产品采用的设计方式。
比如美团的这个页面:
产品希望用户登录,就会强化「登录」行为的按钮,弱化「回退」行为的按钮。
同样,我们在微信朋友圈的设计里也能见到这样的设计:
我们总是希望用户持续操作下去,但也要给用户提供回退的行为,所以在这些设计中,「取消按钮」会被弱化,「行进按钮」会被强化,因为「取消按钮」在这里不是产品人员期望的「召唤行为」。
这是一直以来的设计共识,但如今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取消按钮」也开始具备「召唤行为」的属性。
飞特游客
委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