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出自“麦小兜Sarah”原创,感谢“麦小兜Sarah”的原创文章分享!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
目录
前言
7±2法则
费茨定律
希克定律
格式塔原则
色彩心理学
冯·雷斯托夫效应
奥卡姆剃刀原理
总结
最近正好在学习用户体验方面的知识,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章,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所以把整理的相关文档写下了,也是将所学的知识再巩固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7±2法则的定义
7±2法则出于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1956年发布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Miller最早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发现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广度为7±2个信息块。
这说明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并在7+2与7-2之间浮动,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个神奇的记忆容量规律称为"7±2法则"。由7±2法则我们可以得出,一般人接受新事物的记忆容量大约是7,最多不会超过9。
心理学家Alan Baddeley质疑7加减2规则。Baddeley(1994)翻出Miller的文章,发现那并不是真正的研究报告,只是一次专业会议的讲稿。Miller基本上是自言自语,猜想人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量有没有固有的限制。
此外,Nelson Cowan(2001)等研究者也追随了他的脚步。现在研究表明,那个"神奇的数字"其实是4。(无论是7±2还是4,便于我们记忆同时也协助我们工作提升效率就是最好的数字)
George Mandler(1969)指出,人们能分门别类地记住信息,并且如果每个记忆类别里只有1~3条信息,那么人们能够出色地回忆起来。当每类超过3条信息时,记忆效果就会相应下降,每类有4~6条信息时,人能记住80%;储存信息条数越多,记住的比例就越低,当每类有80条信息时,人只能记住20%(如下图所示)。
举个直观的例子,以下随机给出10个词语,你看一遍能记住几个?
桌子 电脑 椅子 水杯 铅笔 地图 绿植 键盘 鼠标 文件
FEVTE编注:更多平面设计理论学习请访问飞特网平面设计理论知识栏目,地址:https://www.fevte.com/plan/shejililun/
7±2法则的运用
1、组块记忆
为了改善不稳定的工作记忆,人们会采取一些有趣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将信息"组块记忆"。
也就是把数字分为3-4-4来记忆,抖音的登录账号、美团的Dialog弹窗都是遵循的这一原则。
包括现在在生活中,我给别人发手机号码或者是身份证号的时候都会选择这个原则,自己看着也清晰,也便于对方将信息分类。
2、优化选项
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的导航都遵循了7±2法则,更多的信息左侧滑动即可。
3、页面布局
7±2法则还可以帮我们将页面分组,将内容按照属性分类,使页面更有条理性和层次感,用户能高效的完成自己的操作,例如:饿了么
费茨定律的定义
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与该点到目标的距离和大小有关,距离越大时间越长,目标越大时间越短。
用数学公式表达为时间 T = a + b log2(D/W+1)。
T=移动设备所需时长;a,b是经验常量,D=设备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W=目标的宽度大小。
飞特游客
委托设计